芜湖这些凡人英雄,让人肃然起敬!
今年9月9日,芜湖市第3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王超完成采集,远方一位陌生的患病女童因此迎来生的希望。10月24日,芜湖市第2例既捐献造血干细胞又捐献淋巴细胞的志愿者张冰完成淋巴细胞采集,为一名他素未谋面的17岁女孩再次点亮“生命之灯”。
在相关新闻报道发布的现场图片中,捐献者的床边都有一些志愿者的身影。近日记者走访这一群体了解到,在一次次捐献过程中,他们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甚至不止于此。
顺利捐献离不开志愿服务
几乎所有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都没有经验,整个过程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志愿者的全力协助。
从接到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又称“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发出配型成功的通知,到联系捐献者,安排高分辨分型确认和体检,再到捐献者住院做采集前准备期间的心理疏导,再到护送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移交受捐者所在医院,志愿者的身影贯穿始终。
在芜湖,有一支专门服务于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志愿者队伍。
志愿者团队和捐献者合影
2018年,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通过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审批,成为皖江地区首家“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造血干细胞移植医院”及“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造血干细胞采集医院”,承担皖南地区造血干细胞捐献采集工作。
在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的指导下,芜湖市红十字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同步成立。加入服务队“门槛”很高,成员都是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和金奖的获表彰者。资深无偿献血者尹建军,是这支队伍的队长。截至目前,他和队员们已完成9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的志愿服务。
尹建军(右)为二次捐献的张冰提供志愿服务
“完美的存在,英雄!他们宁愿让自己受苦,去救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尹建军对捐献者有着至高的评价。在尹建军和队友们看来,为捐献者提供志愿服务,是让自己距离“英雄”最近的一种方式。
做饭、陪跑……不一样的志愿者
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在采集前,需要住院做一些必要准备。一些外地在芜采集的捐献者,住院期间生活上需要照顾。为了让他们吃上可口的饭菜,尹建军会事先细心地了解捐献者是哪里人,厨艺不错的他再烹制几道他们的家乡菜,变魔术似地端到捐献者的床前,让他们品尝到家乡的味道,抚慰他们备采期间的不安情绪。
服务队成员陶明齐是一名快递分拣员,他常年参与公益活动,是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的获表彰者,在他的影响下,他的母亲也参与其中,同样获得了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今年9月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捐献者王超,采集前体检一些指标不太合格。作为志愿者,陶明齐每天赶到王超供职的工厂,在他下班后陪他沿着厂子外围跑三圈。一个多月下来,王超减了体重,脂肪肝也没了,顺利完成了采集。
造血干细胞采集完之后,需要及时送达受捐者所在医院。通常可以通过冷链物流公司,但费用相对较高。在中华骨髓库安徽分库的协调下,受捐者也可求助志愿者,乘坐飞机等快捷的交通工具护送。尹建军多次肩负重任,不仅及时送达,他还利用自己常年参与公益人脉广的优势,在朋友处借宿,为受捐者尽可能省钱。
捐献是他们的一种“信仰”
2007年4月16日,23岁的芜湖姑娘赵金霞在江苏省人民医院接受造血干细胞采集,成为安徽省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随后,芜湖市不断有捐献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截至目前,芜湖已有3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完成采集。
尹建军和他的队友,既是志愿服务者,也是捐献志愿者。他们是一群视捐献为“信仰”的人。无偿献血、捐献血小板、捐献造血干细胞,最后捐献遗体——在他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关于捐献的终极梦想。
尹建军(中)、赵鸿雁(左)和陶明齐在整理
“捐献造血干细胞,是我目前唯一的梦想。”尹建军解释自己微信名“一想”的由来。“我要是能成功配型完成捐献,一定会有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朋友赶来祝贺我。”6年军旅生涯,在尹建军的心里烙上了奉献二字。退伍后,他在邮政部门从事国际快件分拣工作,工作之余他揣着一颗奉献之心,投入大量时间精力从事公益活动。
赵鸿雁在市区一家超市做主管,资深志愿者是她生活的另一面。和尹建军、陶明齐一样,她也是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的获得者,芜湖市红十字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的成员。芜湖最早机采捐献血小板的那批人中就有她。“尽自己所能,帮人一点是一点。”多年如一日投身公益事业,赵鸿雁默默坚持了20多年。
无私奉献不易,但却是一些人的人生常态。尹建军和他的队员们,在别人看来,就像他们眼中的捐献者,都是真正的凡人英雄。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结束采访前,谈及今后,尹建军脱口而出。
记者:邬杨 程茜